Table of ACPI 6.3.
- 1 简介
- 1.1 主要目标
- 1.2 电源管理原理
- 1.3 旧版支持
- 1.4 OEM实施策略
- 1.5 电源和睡眠按钮
- 1.6 ACPI 规范和 ACPI 的结构
- 1.7 操作系统和平台合规性
- 1.7.1 ACPI 定义的接口的平台实现
- 1.7.1.1 设计指南的推荐功能和界面描述
- 1.7.1.2 设计指南的术语示例
- 1.7.1.3 OSPM 实施
- 1.7.1.4 操作系统要求
- 1.7.1 ACPI 定义的接口的平台实现
- 1.8 目标受众
- 1.9 文件组织
- 1.9.1 ACPI 简介和概述
- 1.9.2 编程模型
- 1.9.3 实施细节
- 1.9.4 技术参考
- 1.9.5 修订号
- 1.10 相关文件
- 2 术语的定义
- 2.1 通用 ACPI 术语
- 2.2 全局系统状态定义
- 2.3 设备电源状态定义
- 2.3.1 设备性能状态
- 2.4 睡眠和软关闭状态定义
- 2.5 处理器电源状态定义
- 2.6 设备和处理器性能状态定义
- 3 ACPI概念
- 3.1 系统电源管理
- 3.2 电源状态
- 3.2.1 电源按钮
- 3.2.2 平台电源管理特性
- 3.2.2.1 移动电脑
- 3.2.2.2 台式电脑
- 3.2.2.3 多处理器和服务器 PC
- 3.3 设备电源管理
- 3.3.1 设备电源管理模型
- 3.3.2 电源管理标准
- 3.3.3 设备电源状态
- 3.3.4 设备电源状态定义
- 3.4 控制设备电源
- 3.4.1 获取设备电源功能
- 3.4.2 设置设备电源状态
- 3.4.3 获取设备电源状态
- 3.4.4 唤醒系统
- 3.4.5 示例:调制解调器设备电源管理
- 3.4.5.1 获取调制解调器功能
- 3.4.5.2 设置调制解调器电源状态
- 3.4.5.3 获取调制解调器电源状态
- 3.4.5.4 唤醒系统
- 3.5 处理器电源管理
- 3.6 设备和处理器性能状态
- 3.7 配置和“即插即用”
- 3.7.1 设备配置示例:配置调制解调器
- 3.7.2 NUMA节点
- 3.8 系统事件
- 3.9 电池管理
- 3.9.1 电池通讯
- 3.9.2 电池容量
- 3.9.3 电池电量表
- 3.9.4 电池电量低
- 3.9.4.1 紧急停机
- 3.9.5 电池校准
- 3.10 热管理
- 3.10.1 主动和被动冷却模式
- 3.10.2 性能与节能
- 3.10.3 声学(噪音)
- 3.10.4 多个热区
- 3.11 灵活的平台架构支持
- 3.11.1 硬件精简 ACPI
- 3.11.1.1 基于中断的唤醒事件
- 3.11.2 低功耗Idle
- 3.11.2.1 低功耗 S0 空闲功能标志
- 3.11.3 连接资源
- 3.11.3.1 支持的平台
- 3.11.1 硬件精简 ACPI
- 4 ACPI硬件规范
- 4.1 硬件简化 ACPI
- 4.1.1 Hardware-Reduced事件
- 4.1.1.1 GPIO 信号事件或中断信号事件
- 4.1.1.2 基于中断的唤醒事件
- 4.1.1 Hardware-Reduced事件
- 4.2 固定硬件编程模型
- 4.3 通用硬件编程模型
- 4.4 图例
- 4.5 寄存器位符号
- 4.6 ACPI 硬件模型
- 4.6.1 硬件保留位
- 4.6.2 硬件忽略位
- 4.6.3 硬件只写位
- 4.6.4 跨设备依赖性
- 4.6.4.1 示例1:相关设备干扰
- 4.6.4.2 示例 2:不相关设备干扰
- 4.7 ACPI 硬件功能
- 4.8 ACPI 寄存器模型
- 4.8.1 ACPI 寄存器摘要
- 4.8.2 PM1 事件寄存器
- 4.8.3 PM1 控制寄存器
- 4.8.4 PM2 控制寄存器
- 4.8.5 PM 定时器寄存器
- 4.8.6 处理器控制块 (P_BLK)
- 4.8.7 通用事件寄存器
- 4.8.8 固定硬件特性
- 4.8.9 电源管理定时器
- 4.8.9.1 控制台按钮
- 4.8.9.2 睡眠/唤醒控制
- 4.8.9.3 实时时钟闹钟
- 4.8.9.4 传统/ACPI 选择和 SCI 中断
- 4.8.9.5 处理器控制
- 4.8.10 固定硬件寄存器
- 4.8.10.1 PM1 事件分组
- 4.8.10.2 PM1 控制分组
- 4.8.10.3 电源管理定时器 (PM_TMR)
- 4.8.10.4 PM2 控制 (PM2_CNT)
- 4.8.10.5 处理器寄存器块 (P_BLK)
- 4.8.10.6 复位寄存器
- 4.8.10.7 睡眠控制和状态寄存器
- 4.8.11 通用硬件寄存器
- 4.8.11.1 通用事件寄存器块
- 4.8.11.2 通用设备示例
- 4.1 硬件简化 ACPI
- 5 ACPI软件编程模型
- 5.1 系统描述表架构概述
- 5.1.1 地址空间转换
- 5.2 ACPI 系统描述表
- 5.2.1 保留位和字段
- 5.2.1.1 保留位和软件组件
- 5.2.1.2 保留值和软件组件
- 5.2.1.3 保留的硬件位和软件组件
- 5.2.1.4 忽略的硬件位和软件组件
- 5.2.2 兼容性
- 5.2.3 地址格式
- 5.2.3.1 功能固定硬件
- 5.2.3.2 通用地址结构
- 5.2.4 通用唯一标识符 (UUIDs)
- 5.2.5 根系统描述指针 (RSDP)
- 5.2.5.1 在 IA-PC 系统上查找 RSDP
- 5.2.5.2 在支持 UEFI 的系统上查找 RSDP
- 5.2.5.3 根系统描述指针 (RSDP) 结构
- 5.2.6 系统描述表标题
- 5.2.7 根系统描述表 (RSDT)
- 5.2.8 扩展系统描述表 (XSDT)
- 5.2.9 固定 ACPI 描述表 (FADT)
- 5.2.9.1 首选 PM 配置文件系统类型
- 5.2.9.2 系统类型属性
- 5.2.9.3 IA-PC 引导架构标志
- 5.2.9.4 ARM 架构引导标志
- 5.2.10 固件 ACPI 控制结构 (FACS)
- 5.2.10.1 全局锁定
- 5.2.11 定义块
- 5.2.11.1 差异化系统描述表 (DSDT)
- 5.2.11.2 辅助系统描述表 (SSDT)
- 5.2.11.3 持久系统描述表 (PSDT)
- 5.2.12 多个 APIC 描述表 (MADT)
- 5.2.12.1 MADT 处理器本地 APIC / SAPIC 结构输入顺序
- 5.2.12.2 处理器本地 APIC 结构
- 5.2.12.3 I/O APIC 结构
- 5.2.12.4 支持 APIC 和双 8259 的平台
- 5.2.12.5 中断源覆盖结构
- 5.2.12.6 不可屏蔽中断 (NMI) 源结构
- 5.2.12.7 本地 APIC NMI 结构
- 5.2.12.8 本地 APIC 地址覆盖结构
- 5.2.12.9 I/O SAPIC 结构
- 5.2.12.10 当地 SAPIC 结构
- 5.2.12.11 平台中断源结构
- 5.2.12.12 处理器本地 x2APIC 结构
- 5.2.12.13 本地 x2APIC NMI 结构
- 5.2.12.14 GIC CPU 接口 (GICC) 结构
- 5.2.12.15 GIC 分销商 (GICD) 结构
- 5.2.12.16 GIC MSI 帧结构
- 5.2.12.17 GIC再分配器(GICR)结构
- 5.2.12.18 GIC 中断转换服务 (ITS) 结构
- 5.2.13 全局系统中断
- 5.2.14 智能电池表 (SBST)
- 5.2.15 嵌入式控制器启动资源表 (ECDT)
- 5.2.16 系统资源亲和性表 (SRAT)
- 5.2.16.1 处理器本地 APIC/SAPIC 关联结构
- 5.2.16.2 内存亲和结构
- 5.2.16.3 处理器本地 x2APIC 亲和结构
- 5.2.16.4 GICC亲和结构
- 5.2.16.5 GIC 中断翻译服务 (ITS) 亲和结构
- 5.2.16.6 通用启动子亲和结构
- 5.2.17 系统本地信息表 (SLIT)
- 5.2.18 更正平台错误轮询表 (CPEP)
- 5.2.18.1 更正了平台错误轮询处理器结构
- 5.2.19 最大系统特性表 (MSCT)
- 5.2.19.1 最大邻近域信息结构
- 5.2.20 ACPI RAS 功能表 (RASF)
- 5.2.20.1 RASF PCC 子通道标识符
- 5.2.20.2 使用 PCC 寄存器
- 5.2.20.3 RASF通信信道
- 5.2.20.4 平台RAS能力
- 5.2.20.5 参数块
- 5.2.21 内存电源状态表 (MPST)
- 5.2.21.1 MPST PCC 子通道
- 5.2.21.2 内存电源状态
- 5.2.21.3 动作序列
- 5.2.21.4 内存电源节点
- 5.2.21.5 内存电源状态结构
- 5.2.21.6 内存电源状态特征结构
- 5.2.21.7 自主内存电源管理
- 5.2.21.8 处理 BIOS 保留内存
- 5.2.21.9 与 NUMA 处理器和内存关联表的交互
- 5.2.21.10 与内存热插拔的交互
- 5.2.21.11 操作系统内存分配注意事项
- 5.2.21.12 平台内存拓扑表 (PMTT)
- 5.2.22 启动图形资源表 (BGRT)
- 5.2.22.1 版本
- 5.2.22.2 状态
- 5.2.22.3 图像类型
- 5.2.22.4 图像地址
- 5.2.22.5 图像偏移
- 5.2.23 固件性能数据表 (FPDT)
- 5.2.23.1 性能记录格式
- 5.2.23.2 性能记录类型
- 5.2.23.3 运行时性能记录类型
- 5.2.23.4 S3性能表指针记录
- 5.2.23.5 固件基本启动性能指针记录
- 5.2.23.6 S3性能表
- 5.2.23.7 固件基本启动性能表
- 5.2.23.8 固件基本启动性能数据记录
- 5.2.24 通用定时器描述表 (GTDT)
- 5.2.24.1 GT块结构
- 5.2.24.2 SBSA 通用看门狗结构
- 5.2.25 NVDIMM 固件接口表 (NFIT)
- 5.2.25.1 系统物理地址 (SPA) 范围结构
- 5.2.25.2 NVDIMM 区域映射结构
- 5.2.25.3 交错结构
- 5.2.25.4 SMBIOS管理信息结构
- 5.2.25.5 NVDIMM 控制区域结构
- 5.2.25.6 NVDIMM 块数据窗口区域结构
- 5.2.25.7 刷新提示地址结构
- 5.2.25.8 平台能力结构
- 5.2.25.9 NVDIMM表示格式
- 5.2.26 安全设备 (SDEV) ACPI 表
- 5.2.26.1 安全设备结构
- 5.2.26.2 基于 PCIe 端点设备的设备结构
- 5.2.26.3 基于 ACPI_NAMESPACE_DEVICE 的安全设备结构
- 5.2.27 异构内存属性表 (HMAT)
- 5.2.27.1 HMAT 概述
- 5.2.27.2 内存端缓存概述
- 5.2.27.3 内存邻近域属性结构
- 5.2.27.4 系统局部性延迟和带宽信息结构
- 5.2.27.5 内存端缓存信息结构
- 5.2.28 平台调试触发表 (PDTT)
- 5.2.28.1 PDTT PCC子通道
- 5.2.28.2 PDTT PCC触发指令
- 5.2.28.3 示例:操作系统调用多个调试触发器
- 5.2.29 处理器属性拓扑表 (PPTT)
- 5.2.29.1 处理器层次节点结构(类型0)
- 5.2.29.2 缓存类型结构-类型1
- 5.2.29.3 {Deprecated} ID结构 - Type 2
- 5.2.1 保留位和字段
- 5.3 ACPI 命名空间
- 5.3.1 预定义的根命名空间
- 5.3.2 对象
- 5.4 定义块编码
- 5.4.1 AML编码
- 5.4.2 定义块加载
- 5.5 控制方法和 ACPI 源语言 (ACPI Source Language, ASL)
- 5.5.1 ASL 声明
- 5.5.2 控制方法执行
- 5.5.2.1 参数
- 5.5.2.2 方法调用约定
- 5.5.2.3 局部变量和局部创建的数据对象
- 5.5.2.4 操作区域的访问
- 5.6 ACPI 事件编程模型
- 5.6.1 ACPI 事件编程模型组件
- 5.6.2 ACPI 事件的类型
- 5.6.3 固定事件处理
- 5.6.4 通用事件处理
- 5.6.4.1 用于 GPE 处理的 _Exx、_Lxx 和 _Qxx 方法
- 5.6.4.2 GPE唤醒事件
- 5.6.5 GPIO 信号的 ACPI 事件
- 5.6.5.1 声明 GPIO 控制器设备
- 5.6.5.2 _AEI GPIO 信号事件对象
- 5.6.5.3 用于处理 GPIO 信号事件的事件 (_EVT) 方法
- 5.6.6 设备对象通知
- 5.6.7 设备类特定对象
- 5.6.8 对象、方法和资源的预定义 ACPI 名称
- 5.6.9 中断信号 ACPI 事件
- 5.6.9.1 声明通用事件设备
- 5.6.9.2 _CRS 中断信号事件对象
- 5.6.9.3 用于处理中断信号事件的事件 (_EVT) 方法
- 5.6.9.4 GED 唤醒事件
- 5.6.10 使用设备 _PRW 对象管理唤醒事件
- 5.7 预定义对象
- 5.7.1 _GL (Global Lock Mutex, 全局锁互斥锁)
- 5.7.2 _OSI (Operating System Interfaces, 操作系统接口)
- 5.7.2.1 _OSI 示例
- 5.7.3 _OS (OS Name Object, 操作系统名称对象)
- 5.7.4 _REV (Revision Data Object, 修订数据对象)
- 5.7.5 _DLM (DeviceLock Mutex, DeviceLock 互斥体)
- 5.8 系统配置对象
- 5.8.1 _PIC 方法
- 5.1 系统描述表架构概述
- 6 设备配置
- 6.1 设备识别对象
- 6.1.1 _ADR (地址)
- 6.1.2 _CID (兼容ID)
- 6.1.3 _CLS (类代码)
- 6.1.4 _DDN (DOS 设备名称)
- 6.1.5 _HID (硬件ID)
- 6.1.6 _HRV (硬件版本)
- 6.1.7 _MLS (多语言字符串)
- 6.1.8 _PLD (设备的物理位置)
- 6.1.9 _SUB (子系统ID)
- 6.1.10 _STR (字符串)
- 6.1.11 _SUN (槽位用户号)
- 6.1.12 _UID (唯一ID)
- 6.2 设备配置对象
- 6.2.1 _CDM (时钟域)
- 6.2.2 _CRS (当前资源设置)
- 6.2.3 _DIS (Disable)
- 6.2.4 _DMA (直接内存访问)
- 6.2.5 _DSD (设备特定数据)
- 6.2.6 _FIX (固定寄存器资源提供者)
- 6.2.7 _GSB (全局系统中断库)
- 6.2.8 _HPP (热插拔参数)
- 6.2.9 _HPX (热插拔参数扩展)
- 6.2.10 PCI设置记录(类型0)
- 6.2.11 PCI-X设置记录(类型1)
- 6.2.11.1 PCI Express 设置记录(类型 2)
- 6.2.11.2 PCI Express 描述符设置记录(类型 3)
- 6.2.12 _HPX 示例
- 6.2.13 _MAT (多个 APIC 表条目)
- 6.2.13.1 _OSC (操作系统能力)
- 6.2.13.2 _OSC 评估规则
- 6.2.13.3 全平台 OSPM 功能
- 6.2.14 _PRS (可能的资源设置)
- 6.2.15 _PRT (PCI路由表)
- 6.2.15.1 示例:使用 _PRT 描述 PCI IRQ 路由
- 6.2.16 _PXM (接近)
- 6.2.17 _SLI (系统位置信息)
- 6.2.18 _SRS (设置资源设置)
- 6.2.19 _CCA (缓存一致性属性)
- 6.2.19.1 _CCA 示例 ASL:
- 6.2.20 _HMA(异构内存属性)
- 6.3 设备插入、移除和状态对象
- 6.3.1 _EDL (弹出设备列表)
- 6.3.2 _EJD (弹射装置)
- 6.3.3 _EJx (弹射)
- 6.3.4 _LCK (Lock)
- 6.3.5 _OST (OSPM状态指示)
- 6.3.5.1 正常关闭请求的处理顺序:
- 6.3.5.2 错误断开恢复的处理顺序
- 6.3.6 _RMV (Remove)
- 6.3.7 _STA (设备状态)
- 6.4 ACPI 的资源数据类型
- 6.4.1 资源描述符的 ASL 宏
- 6.4.2 小资源数据类型
- 6.4.2.1 IRQ 描述
- 6.4.2.2 DMA 描述
- 6.4.2.3 启动相关函数描述符
- 6.4.2.4 结束依赖函数描述符
- 6.4.2.5 I/O端口描述符
- 6.4.2.6 固定位置 I/O 端口描述符
- 6.4.2.7 固定 DMA 描述符
- 6.4.2.8 供应商定义的描述符,类型 0
- 6.4.2.9 结束标签
- 6.4.3 大资源数据类型
- 6.4.3.1 24 位内存范围描述符
- 6.4.3.2 供应商定义的描述符,类型 1
- 6.4.3.3 32 位内存范围描述符
- 6.4.3.4 32 位固定内存范围描述符
- 6.4.3.5 地址空间资源描述符
- 6.4.4 扩展中断描述符
- 6.4.4.1 通用寄存器描述符
- 6.4.4.2 连接描述符
- 6.4.4.3 引脚功能描述符
- 6.4.4.4 引脚配置描述符
- 6.4.4.5 引脚组描述符
- 6.4.4.6 引脚组功能描述符
- 6.4.4.7 引脚组配置描述符
- 6.5 其他对象和控制方法
- 6.5.1 _INI (Init)
- 6.5.2 _DCK (Dock)
- 6.5.3 _BDN (BIOS Dock 名称)
- 6.5.4 _REG (区域)
- 6.5.5 _BBN (基本总线号)
- 6.5.6 _SEG (段)
- 6.5.7 _GLK (全局锁)
- 6.5.8 _DEP (操作区域依赖)
- 6.5.9 _FIT (固件接口表)
- 6.5.10 NVDIMM 标签方法
- 6.5.10.1 _LSI (标签存储信息)
- 6.5.10.2 _LSR (标签存储读取)
- 6.5.10.3 _LSW (标签存储写入)
- 6.1 设备识别对象
- 7 电源和性能管理
- 7.1 电源资源对象和电源管理模型
- 7.2 声明电源资源对象
- 7.2.1 电源资源的定义方法
- 7.2.2 _OFF
- 7.2.3 _ON
- 7.2.4 _STA (Power Resource Status, 电力资源状况)
- 7.2.5 无源电力资源
- 7.3 设备电源管理对象
- 7.3.1 _DSW (Device Sleep Wake, 设备睡眠唤醒)
- 7.3.2 _PS0 (电源状态0)
- 7.3.3 _PS1 (电源状态1)
- 7.3.4 _PS2 (电源状态2)
- 7.3.5 _PS3 (电源状态3)
- 7.3.6 _PSC (电源状态电流)
- 7.3.7 _PSE (枚举的电源状态)
- 7.3.8 _PR0 (D0 的电源资源)
- 7.3.9 _PR1 (D1 的电源资源)
- 7.3.10 _PR2 (D2 的电源资源)
- 7.3.11 _PR3 (D3hot 的电源资源)
- 7.3.12 _PRE (用于枚举的电源资源)
- 7.3.13 _PRW (唤醒电源资源)
- 7.3.14 _PSW (电源状态唤醒)
- 7.3.15 _IRC (浪涌电流)
- 7.3.16 _S1D (S1 设备状态)
- 7.3.17 _S2D (S2 设备状态)
- 7.3.18 _S3D (S3 设备状态)
- 7.3.19 _S4D (S4 设备状态)
- 7.3.20 _S0W (S0 设备唤醒状态)
- 7.3.21 _S1W (S1 设备唤醒状态)
- 7.3.22 _S2W (S2 设备唤醒状态)
- 7.3.23 _S3W (S3 设备唤醒状态)
- 7.3.24 _S4W (S4 设备唤醒状态)
- 7.3.25 _RST (设备重置)
- 7.3.26 _PRR (复位电源)
- 7.4 OEM 提供的系统级控制方法
- 7.4.1 _PTS (预备睡眠)
- 7.4.2 _Sx (系统状态)
- 7.4.2.1 System _S0 State (工作)
- 7.4.2.2 System _S1 State (睡眠时保持处理器上下文)
- 7.4.2.3 System _S2 State
- 7.4.2.4 System _S3 State
- 7.4.2.5 System _S4 State
- 7.4.2.6 System _S5 State (软关闭)
- 7.4.3 _SWS (系统唤醒源)
- 7.4.4 _TTS (转换到状态)
- 7.4.5 _WAK (系统唤醒)
- 7.5 _PTS、_TTS 和 _WAK 的 OSPM 使用
- 8 处理器配置与控制
- 8.1 处理器电源状态
- 8.1.1 处理器电源状态C0
- 8.1.2 处理器电源状态C1
- 8.1.3 处理器电源状态C2
- 8.1.4 处理器电源状态C3
- 8.1.5 其他处理器电源状态
- 8.2 刷新缓存
- 8.3 功耗、性能和节流状态依赖性
- 8.4 声明处理器
- 8.4.1 _PDC (Processor Driver Capabilities, 处理器驱动程序功能)
- 8.4.2 处理器电源状态控制
- 8.4.2.1 _CST (C States, C状态)
- 8.4.2.2 _CSD (C-State Dependency, C状态依赖)
- 8.4.3 处理器层次结构
- 8.4.3.1 处理器容器设备
- 8.4.4 低功耗空闲状态
- 8.4.4.1 分层空闲状态
- 8.4.4.2 空闲状态协调
- 8.4.4.3 _LPI (Low Power Idle States, 低功耗空闲状态)
- 8.4.4.4 _RDI (Resource Dependencies for Idle, 空闲的资源依赖关系)
- 8.4.4.5 兼容性
- 8.4.5 处理器节流控制
- 8.4.5.1 _PTC (Processor Throttling Control, 处理器节流控制)
- 8.4.5.2 _TSS (Throttling Supported States, 限制支持的状态)
- 8.4.5.3 _TPC (Throttling Present Capabilities, 限制当前的能力)
- 8.4.5.4 _TSD (T-State Dependency, T状态依赖)
- 8.4.5.5 _TDL (T-state Depth Limit, T状态深度限制)
- 8.4.6 处理器性能控制
- 8.4.6.1 _PCT (Performance Control, 性能控制)
- 8.4.6.2 _PSS (Performance Supported States, 性能支持状态)
- 8.4.6.3 _PPC (Performance Present Capabilities, 表现能力)
- 8.4.6.4 处理器性能控制示例
- 8.4.6.5 _PSD (P-State Dependency, P 状态依赖)
- 8.4.6.6 _PDL (P-state Depth Limit, P 状态深度限制)
- 8.4.7 协作处理器性能控制
- 8.4.7.1 _CPC (Continuous Performance Control, 持续性能控制)
- 8.4.8 _PPE (Polling for Platform Errors, 轮询平台错误)
- 8.5 处理器聚合器设备
- 8.5.1 逻辑处理器Idle
- 8.5.1.1 PUR (Processor Utilization Request, 处理器使用请求)
- 8.5.2 OSPM _OST 评估
- 8.5.1 逻辑处理器Idle
- 8.1 处理器电源状态
- 9 ACPI定义的设备和特定于设备的对象
- 9.1 设备对象名称冲突
- 9.1.1 _DSM (设备专用法)
- 9.2 _SI系统指标
- 9.2.1 _SST (系统状态)
- 9.2.2 _MSG (信息)
- 9.2.3 _BLT (电池电量阈值)
- 9.3 环境光传感器装置
- 9.3.1 Overview
- 9.3.2 _ALI (环境光照度)
- 9.3.3 _ALT (环境光温度)
- 9.3.4 _ALC (环境光颜色色度)
- 9.3.5 _ALR (环境光响应)
- 9.3.6 _ALP (环境光轮询)
- 9.3.7 环境光传感器事件
- 9.3.8 关系到背光控制方法
- 9.4 电池设备
- 9.5 控制方法 翻盖设备
- 9.5.1 _LID 549
- 9.6 控制方法 电源和睡眠按钮设备
- 9.7 嵌入式控制器设备
- 9.8 通用容器设备
- 9.9 ATA 控制器设备
- 9.9.1 ATA和SATA控制器的对象
- 9.9.1.1 _GTF (获取任务文件)
- 9.9.2 IDE控制器装置
- 9.9.2.1 IDE控制器特定的对象
- 9.9.3 SATA (Serial ATA)控制器设备
- 9.9.3.1 定义
- 9.9.3.2 概述
- 9.9.3.3 SATA控制器特有的控制方法
- 9.9.1 ATA和SATA控制器的对象
- 9.10 软盘控制器设备对象
- 9.10.1 _FDE (软盘枚举)
- 9.10.2 _FDI (软盘信息)
- 9.10.3 _FDM (软盘驱动模式)
- 9.11 GPE块设备
- 9.11.1 GPE块设备中事件的控制方法匹配
- 9.12 模块设备
- 9.13 存储设备
- 9.13.1 地址译码
- 9.13.2 内存带宽监控和报告
- 9.13.2.1 _MBM (内存带宽监控数据)
- 9.13.2.2 _MSM (内存集监控)
- 9.13.3 内存设备的_OSC 定义
- 9.13.4 示例:存储设备
- 9.14 _UPC (USB Port Capabilities, USB 端口功能)
- 9.14.1 USB 2.0主机控制器和 _UPC 和 _PLD
- 9.15 PC/AT RTC/CMOS设备
- 9.15.1 PC/AT兼容的RTC/CMOS器件 (PNP0B00)
- 9.15.2 兼容Intel piix4的RTC/CMOS器件 (PNP0B01)
- 9.15.3 Dallas半导体兼容的RTC/CMOS器件 (PNP0B02)
- 9.16 用户存在检测设备
- 9.16.1 _UPD (用户存在检测)
- 9.16.2 _UPP (用户存在轮询)
- 9.16.3 用户存在传感器事件
- 9.17 I/O APIC设备
- 9.18 时间及报警装置
- 9.18.1 概述
- 9.18.2 _GCP (获得能力)
- 9.18.3 _GRT (获取实时时间)
- 9.18.4 _SRT (设置实时时间)
- 9.18.5 _GWS (获取唤醒闹钟状态)
- 9.18.6 _CWS (清除唤醒闹钟状态)
- 9.18.7 _STP (设置超时定时器唤醒策略)
- 9.18.8 _STV (设置定时器值)
- 9.18.9 _TIP (过期的定时器唤醒策略)
- 9.18.10 _TIV (定时器值)
- 9.18.11 ACPI唤醒闹钟事件
- 9.18.12 与实时闹钟的关系
- 9.18.13 时间和闹钟装置作为替换RTC
- 9.18.14 与UEFI时间源的关系
- 9.18.15 ASL代码示例
- 9.19 通用按钮设备
- 9.19.1 按钮中断
- 9.19.2 按钮用法和集合
- 9.19.3 通用按钮设备示例
- 9.20 NVDIMM设备
- 9.20.1 概述
- 9.20.2 NVDIMM根设备
- 9.20.3 NVDIMM设备
- 9.20.4 示例
- 9.20.5 加载NVDIMM驱动
- 9.20.6 热插拔支持
- 9.20.7 NVDIMM根设备 _DSMs
- 9.20.7.1 输入参数:
- 9.20.7.2 地址范围擦洗(ARS)概述
- 9.20.7.3 地址范围刷洗(ARS)错误注入概述
- 9.20.7.4 功能索引1 - 查询ARS能力
- 9.20.7.5 功能索引2 - 启动ARS
- 9.20.7.6 功能索引3 - 查询ARS状态
- 9.20.7.7 功能索引4 - 清除不可纠正的错误
- 9.20.7.8 功能索引5 - 转换SPA
- 9.20.7.9 功能索引7 - ARS误差注入
- 9.20.7.10 功能索引8 - ARS错误注入清除
- 9.20.7.11 功能索引9 - ARS错误注入状态查询
- 9.20.7.12 功能索引0xA - 查询ARS错误注入能力
- 9.20.8 NVDIMM设备方法
- 9.20.8.1 _NCH (获取NVDIMM当前运行状况信息)
- 9.20.8.2 _NBS (获取NVDIMM启动状态)
- 9.20.8.3 _NIC (获取NVDIMM运行状况错误注入能力)
- 9.20.8.4 _NIH (NVDIMM注入/清除运行状况错误)
- 9.20.8.5 _NIG (获取NVDIMM注入健康错误状态)
- 9.1 设备对象名称冲突
- 10 电源和功率表设备
- 10.1 智能电池子系统
- 10.1.1 ACPI 智能电池状态更改通知要求
- 10.1.1.1 智能电池充电器
- 10.1.1.2 智能电池充电器可选的系统管理器或选择器
- 10.1.1.3 智能电池系统管理器
- 10.1.1.4 智能电池选择器
- 10.1.2 智能电池对象
- 10.1.3 _SBS (智能电池子系统)
- 10.1.3.1 例如:单个智能电池子系统
- 10.1.3.2 多智能电池子系统:示例
- 10.1.1 ACPI 智能电池状态更改通知要求
- 10.2 控制方式电池
- 10.2.1 电池事件
- 10.2.2 电池控制方法
- 10.2.2.1 _BIF (Battery Information, 电池信息)
- 10.2.2.2 _BIX (Battery Information Extended, 电池信息扩展)
- 10.2.2.3 控制方法电池的_OSC定义
- 10.2.2.4 _BMA (Battery Measurement Averaging Interval, 电池测量平均间隔)
- 10.2.2.5 _BMS (Battery Measurement Sampling Time, 电池测量采样时间)
- 10.2.2.6 _BST (Battery Status, 电池状态)
- 10.2.2.7 _BTH (Battery Throttle Limit, 电池节流限制)
- 10.2.2.8 _BTP (Battery Trip Point, 电池跳变点)
- 10.2.2.9 _BTM (Battery Time, 电池使用时间)
- 10.2.2.10 _BCT (Battery Charge Time, 电池充电时间)
- 10.2.2.11 _BMD (Battery Maintenance Data, 电池维护数据)
- 10.2.2.12 _BMC (Battery Maintenance Control, 电池维护控制)
- 10.3 交流适配器和电源对象
- 10.3.1 _PSR (Power Source, 电源)
- 10.3.2 _PCL (Power Consumer List, 电力用户清单)
- 10.3.3 _PIF (Power Source Information, 电源信息)
- 10.3.4 _PRL (Power Source Redundancy List, 电源冗余列表)
- 10.4 功率计
- 10.4.1 _PMC (Power Meter Capabilities,功率计功能)
- 10.4.2 _PTP (Power Trip Points,电源跳变点)
- 10.4.3 _PMM (Power Meter Measurement,功率计测量)
- 10.4.4 _PAI (Power Averaging Interval,功率平均间隔)
- 10.4.5 _GAI (Get Averaging Interval,获取平均间隔)
- 10.4.6 _SHL (Set Hardware Limit,设置硬件限制)
- 10.4.7 _GHL (Get Hardware Limit,获取硬件限制)
- 10.4.8 _PMD (Power Metered Devices,电能计量设备)
- 10.5 无线电源控制器
- 10.5.1 无线功率校准装置
- 10.5.2 无线功率校准 (_WPC)
- 10.5.3 无线功率轮询 (_WPP)
- 10.6 无线电源校准事件
- 10.7 示例:电源和功率计命名空间
- 10.1 智能电池子系统
- 11 热管理
- 11.1 热控制
- 11.1.1 主动、被动和关键策略
- 11.1.2 动态改变冷却温度跳闸点
- 11.1.2.1 OSPM冷却策略改变
- 11.1.2.2 重置冷却温度,以调整舱设备插入或移除
- 11.1.2.3 重置冷却温度以实现滞后
- 11.1.3 检测温度变化
- 11.1.3.1 温度变化通知
- 11.1.3.2 轮询
- 11.1.4 主动冷却
- 11.1.5 被动冷却
- 11.1.5.1 处理器时钟节流
- 11.1.6 强制关机
- 11.2 冷却偏好
- 11.2.1 评估热设备列表
- 11.2.2 评估设备热关系信息
- 11.2.3 风扇设备通知
- 11.3 风扇设备
- 11.3.1 风扇对象
- 11.3.1.1 _FIF (风扇信息)
- 11.3.1.2 _FPS (风扇性能状态)
- 11.3.1.3 _FSL (风扇设置等级)
- 11.3.1.4 _FST (风扇状态)
- 11.3.1 风扇对象
- 11.4 热物体
- 11.4.1 _ACx (Active Cooling, 主动散热)
- 11.4.2 _ALx (活动列表)
- 11.4.3 _ART (主动冷却关系表)
- 11.4.4 _CRT (临界温度)
- 11.4.5 _CR3 (加热/待机温度)
- 11.4.6 _DTI (设备温度指示)
- 11.4.7 _HOT (高温)
- 11.4.8 _MTL (最小阀门限制)
- 11.4.9 _NTT (通知温度阈值)
- 11.4.10 _PSL (被动列表)
- 11.4.11 _PSV (被动)
- 11.4.12 _RTV (相对温度值)
- 11.4.13 _SCP (设置冷却策略)
- 11.4.14 _STR (字符串)
- 11.4.15 _TC1 (热常数 1)
- 11.4.16 _TC2 (热常数 2)
- 11.4.17 _TFP (热快速采样周期)
- 11.4.18 _TMP (温度)
- 11.4.19 _TPT (跳变点温度)
- 11.4.20 _TRT (热关系表)
- 11.4.21 _TSN (热传感器器件)
- 11.4.22 _TSP (热采样周期)
- 11.4.23 _TST (温度传感器阈值)
- 11.4.24 _TZD (热区设备)
- 11.4.25 _TZM (热区成员)
- 11.4.26 _TZP (热区轮询)
- 11.5 本机操作系统设备驱动程序热接口
- 11.6 热区接口要求
- 11.7 热区示例
- 11.7.1 示例:基本热区
- 11.7.2 示例:多速风扇
- 11.7.3 示例:具有多个设备的热区
- 11.1 热控制
- 12 ACPI嵌入式控制器接口规范
- 12.1 嵌入式控制器接口说明
- 12.2 嵌入式控制器寄存器说明
- 12.2.1 嵌入式控制器状态, EC_SC (R)
- 12.2.2 嵌入式控制器命令, EC_SC (W)
- 12.2.3 嵌入式控制器数据, EC_DATA (R/W)
- 12.3 嵌入式控制器命令集
- 12.3.1 嵌入式读控制器, RD_EC (0x80)
- 12.3.2 嵌入式写控制器, WR_EC (0x81)
- 12.3.3 突发使能嵌入式控制器, BE_EC (0x82)
- 12.3.4 突发禁用嵌入式控制器, BD_EC (0x83)
- 12.3.5 查询嵌入式控制器, QR_EC (0x84)
- 12.4 SMBus 主机控制器通知标头(可选), OS_SMB_EVT
- 12.5 嵌入式控制器固件
- 12.6 中断模型
- 12.6.1 事件中断模型
- 12.6.2 命令中断模型
- 12.7 嵌入式控制器接口算法
- 12.8 嵌入式控制器描述信息
- 12.9 通过嵌入式控制器的 SMBus 主机控制器接口
- 12.9.1 寄存器描述
- 12.9.1.1 状态寄存器, SMB_STS
- 12.9.1.2 协议寄存器, SMB_PRTCL
- 12.9.1.3 地址寄存器, SMB_ADDR
- 12.9.1.4 命令寄存器, SMB_CMD
- 12.9.1.5 数据寄存器阵列, SMB_DATA[i], i=0-31
- 12.9.1.6 块计数寄存器, SMB_BCNT
- 12.9.1.7 闹钟地址寄存器, SMB_ALRM_ADDR
- 12.9.1.8 闹钟数据寄存器, SMB_ALRM_DATA[0], SMB_ALRM_DATA[1]
- 12.9.2 协议描述
- 12.9.2.1 快写
- 12.9.2.2 快读
- 12.9.2.3 发送字节
- 12.9.2.4 接收字节
- 12.9.2.5 写字节
- 12.9.2.6 读字节
- 12.9.2.7 写字
- 12.9.2.8 读字
- 12.9.2.9 写块
- 12.9.2.10 读块
- 12.9.2.11 进程调用
- 12.9.2.12 块写-块读进程调用
- 12.9.2.13 SMBus 寄存器组
- 12.9.1 寄存器描述
- 12.10 SMBus设备
- 12.10.1 SMBus设备访问限制
- 12.10.2 SMBus设备命令访问限制
- 12.11 在 ACPI 命名空间中定义嵌入式控制器设备
- 12.11.1 示例:EC定义ASL代码
- 12.12 在 ACPI 命名空间中定义 EC SMBus 主机控制器
- 12.12.1 例如:EC SMBus主机控制器ASL-Code
- 13 ACPI系统管理总线接口规范
- 13.1 SMBus概述
- 13.1.1 SMBus从地址
- 13.1.2 SMBus协议
- 13.1.3 SMBus状态码
- 13.1.4 SMBus命令值
- 13.2 从 ASL 代码访问 SMBus
- 13.2.1 声明 SMBus 主机控制器对象
- 13.2.2 声明 SMBus 设备
- 13.2.3 声明 SMBus 操作区域
- 13.2.4 声明 SMBus 字段
- 13.2.5 声明和使用 SMBus 数据缓冲区
- 13.3 使用 SMBus 协议
- 13.3.1 快速读/写 (SMBQuick)
- 13.3.2 发送/接收字节 (SMBSendReceive)
- 13.3.3 读/写字节 (SMBByte)
- 13.3.4 读/写字 (SMBWord)
- 13.3.5 读/写块 (SMBBlock)
- 13.3.6 文字处理调用 (SMBProcessCall)
- 13.3.7 块进程调用 (SMBBlockProcessCall)
- 13.1 SMBus概述
- 14 平台通信通道(PCC)
- 14.1 平台通信通道表
- 14.1.1 平台通信通道全局标志
- 14.1.2 平台通信信道子空间结构
- 14.1.3 通用通信子空间结构(类型0)
- 14.1.4 HW简化通信子空间结构(类型1)
- 14.1.5 HW简化通信子空间结构(类型2)
- 14.1.6 扩展PCC子空间(类型3和4)
- 14.2 通用通信通道共享内存区域
- 14.2.1 通用通信通道命令字段
- 14.2.2 通用通信信道状态字段
- 14.3 扩展 PCC 子空间共享内存区域
- 14.4 门铃协议
- 14.5 平台通知
- 14.5.1 子空间类型0、1和2的平台通知
- 14.5.2 从PCC子空间平台通知(类型4)
- 14.6 引用 PCC 地址空间
- 14.1 平台通信通道表
- 15 系统地址映射接口
- 15.1 INT 15H, E820H - 查询系统地址图
- 15.2 E820 假设和限制
- 15.3 UEFI GetMemoryMap() 引导服务功能
- 15.4 UEFI 假设和限制
- 15.5 地址映射示例
- 15.6 示例:操作系统的使用
- 16 唤醒和睡眠
- 16.1 睡眠状态
- 16.1.1 S1睡眠状态
- 16.1.1.1 示例1:S1睡眠状态实现
- 16.1.1.2 示例2:S1睡眠状态实现
- 16.1.2 S2 休眠状态
- 16.1.2.1 示例:S2 睡眠状态实现
- 16.1.3 S3 睡眠状态
- 16.1.3.1 示例:S3 睡眠状态实现
- 16.1.4 S4 睡眠状态
- 16.1.4.1 操作系统启动的 S4 转换
- 16.1.4.2 S4BIOS 过渡
- 16.1.5 S5 软关闭状态
- 16.1.6 从工作状态过渡到睡眠状态
- 16.1.7 从工作状态过渡到软关闭状态
- 16.1.1 S1睡眠状态
- 16.2 刷新缓存
- 16.3 初始化
- 16.3.1 将系统置于 ACPI 模式
- 16.3.2 平台引导固件内存初始化
- 16.3.3 OS加载
- 16.3.4 退出 ACPI 模式
- 16.1 睡眠状态
- 17 非统一内存访问(Non-Uniform Memory Access, NUMA)架构平台
- 17.1 NUMA节点
- 17.2 系统局部性
- 17.2.1 系统资源关联表定义
- 17.2.2 系统资源亲和性更新
- 17.3 系统位置距离信息
- 17.3.1 在线热插拔
- 17.3.2 对现有地区的影响
- 17.4 异构内存属性信息
- 17.4.1 在线热插拔
- 17.4.2 对现有地区的影响
- 18 ACPI平台错误接口(APEI)
- 18.1 硬件错误和错误源
- 18.2 OSPM与系统固件的关系
- 18.3 错误源发现
- 18.3.1 启动错误源
- 18.3.2 ACPI错误源
- 18.3.2.1 IA-32 架构机器检查异常
- 18.3.2.2 IA-32 架构修正机器检查
- 18.3.2.3 IA-32 架构不可屏蔽中断
- 18.3.2.4 PCI Express 根端口 AER 结构
- 18.3.2.5 PCI Express 设备 AER 结构
- 18.3.2.6 PCI Express/PCI-X 桥 AER 结构
- 18.3.2.7 通用硬件错误源
- 18.3.2.8 通用硬件错误源版本 2(GHESv2 - 类型 10)
- 18.3.2.9 硬件错误通知
- 18.3.2.10 IA-32 架构延迟机器检查
- 18.4 固件优先错误处理
- 18.4.1 示例:使用 NMI 通知进行固件首次处理
- 18.5 错误序列化
- 18.5.1 序列化动作表
- 18.5.1.1 序列化动作
- 18.5.1.2 序列化指令条目
- 18.5.1.3 错误记录序列化信息
- 18.5.2 操作
- 18.5.2.1 写
- 18.5.2.2 读
- 18.5.2.3 清除
- 18.5.2.4 使用
- 18.5.1 序列化动作表
- 18.6 错误注入
- 18.6.1 错误注入表 (EINJ)
- 18.6.2 注入指令条目
- 18.6.3 注入指令
- 18.6.4 错误类型
- 18.6.5 触发动作表
- 18.6.6 错误注入操作
- 18.7 GHES_ASSIST 错误报告
- 18.7.1 机器检查体系结构的GHES_ASSIST
- 19 ACPI源语言(ASL)参考
- 19.1 ASL 2.0 符号运算符和表达式
- 19.2 ASL 语言语法
- 19.2.1 ASL 语法符号
- 19.2.2 ASL 名称和路径名术语
- 19.2.3 ASL 根术语和次要术语
- 19.2.4 ASL数据和常数项
- 19.2.5 ASL操作码术语
- 19.2.6 ASL主要(终端)术语
- 19.2.7 ASL参数关键字术语
- 19.2.8 ASL资源模板术语
- 19.3 ASL 概念
- 19.3.1 ASL 名称
- 19.3.1.1 _T_x 保留对象名称
- 19.3.2 ASL文字常量
- 19.3.2.1 整型
- 19.3.2.2 字符串
- 19.3.3 ASL资源模板
- 19.3.4 ASL 宏
- 19.3.5 ASL 数据类型
- 19.3.5.1 数据类型转换概述
- 19.3.5.2 显式数据类型转换
- 19.3.5.3 隐式数据类型转换
- 19.3.5.4 隐式源操作和转换
- 19.3.5.5 隐式的结果对象转换
- 19.3.5.6 数据类型和类型转换
- 19.3.5.7 数据类型转换规则
- 19.3.5.8 存储和复制对象的规则
- 19.3.1 ASL 名称
- 19.4 ASL操作人员总结
- 19.5 ASL操作符按类型汇总
- 19.6 ASL运算符参考
- 19.6.1 AccessAs (更改字段单元访问)
- 19.6.2 Acquire (获取互斥量)
- 19.6.3 Add (整数加)
- 19.6.4 Alias (声明名称别名)
- 19.6.5 And (按位和)
- 19.6.6 Argx (方法参数数据对象)
- 19.6.7 BankField (声明bank/数据字段)
- 19.6.8 Break (从while循环中break)
- 19.6.9 BreakPoint (执行断点)
- 19.6.10 Buffer (声明缓冲区对象)
- 19.6.11 Case (条件执行的表达式)
- 19.6.12 Concatenate (连接数据)
- 19.6.13 ConcatenateResTemplate (连接资源模板)
- 19.6.14 CondRefOf (有条件地创建对象引用)
- 19.6.15 Connection (声明字段连接属性)
- 19.6.16 Continue (继续内层包围While)
- 19.6.17 CopyObject (复制和存储对象)
- 19.6.18 CreateBitField (创建 1 位缓冲区字段)
- 19.6.19 CreateByteField (创建 8 位缓冲区字段)
- 19.6.20 CreateDWordField (创建 32 位缓冲区字段)
- 19.6.21 CreateField (创建任意长度缓冲区字段)
- 19.6.22 CreateQWordField (创建 64 位缓冲区字段)
- 19.6.23 CreateWordField (创建 16 位缓冲区字段)
- 19.6.24 DataTableRegion (创建数据表操作区域)
- 19.6.25 Debug (调试器输出)
- 19.6.26 Decrement (整数递减)
- 19.6.27 Default (Switch中的默认执行路径)
- 19.6.28 DefinitionBlock (声明定义块)
- 19.6.29 DerefOf (解除对象引用)
- 19.6.30 Device (声明设备包)
- 19.6.31 Divide (整数分割)
- 19.6.32 DMA (DMA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33 DWordIO (DWord IO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34 DWordMemory (DWord内存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35 DWordSpace (DWord空间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36 EISAID (EISA ID字符串到整数转换宏)
- 19.6.37 Else (交替执行)
- 19.6.38 ElseIf (替代/条件执行)
- 19.6.39 EndDependentFn (端相关函数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40 Event (声明事件同步对象)
- 19.6.41 ExtendedIO (扩展的IO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42 ExtendedMemory (扩展内存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43 ExtendedSpace (扩展的地址空间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44 External (声明外部对象)
- 19.6.45 Fatal (致命错误检查)
- 19.6.46 Field (声明Field对象)
- 19.6.47 FindSetLeftBit (查找第一个设置的左位)
- 19.6.48 FindSetRightBit (找到第一个设置正确的位)
- 19.6.49 FixedDMA (DMA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50 FixedIO (固定IO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51 For (条件循环)
- 19.6.52 Fprintf (创建并存储格式化的字符串)
- 19.6.53 FromBCD (将BCD转换为整型)
- 19.6.54 Function (声明控制方法)
- 19.6.55 GpioInt (GPIO中断连接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56 GpioIo (GPIO连接IO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57 I2CSerialBusV2 (I2C串行总线连接资源描述符(版本2)宏)
- 19.6.58 If (条件执行)
- 19.6.59 Include (增加额外的ASL文件)
- 19.6.60 Increment (整数递增)
- 19.6.61 Index (对成员对象的索引引用)
- 19.6.61.1 包索引
- 19.6.61.2 缓冲区索引
- 19.6.61.3 字符串索引
- 19.6.62 IndexField (声明Index/Data字段)
- 19.6.63 Interrupt (中断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64 IO (IO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65 IRQ (中断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66 IRQNoFlags (中断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67 LAnd (逻辑和)
- 19.6.68 LEqual (逻辑等)
- 19.6.69 LGreater (逻辑大于)
- 19.6.70 LGreaterEqual (逻辑上的大于或等于)
- 19.6.71 LLess (逻辑小于)
- 19.6.72 LLessEqual (逻辑上的小于或等于)
- 19.6.73 LNot (逻辑非)
- 19.6.74 LNotEqual (逻辑不相等)
- 19.6.75 Load (加载定义块)
- 19.6.76 LoadTable (从XSDT加载定义块)
- 19.6.77 Localx (方法局部数据对象)
- 19.6.78 LOr (逻辑或)
- 19.6.79 Match (查找对象匹配)
- 19.6.80 Memory24 (内存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81 Memory32 (内存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82 Memory32Fixed (内存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83 Method (声名控制方法)
- 19.6.84 Mid (提取缓冲区或字符串的一部分)
- 19.6.85 Mod (整型模型)
- 19.6.86 Multiply (整数相乘)
- 19.6.87 Mutex (声明同步/互斥对象)
- 19.6.88 Name (声明命名对象)
- 19.6.89 NAnd (整数按位Nand)
- 19.6.90 NoOp Code (没有操作)
- 19.6.91 NOr (整数按位或)
- 19.6.92 Not (整数按位非)
- 19.6.93 Notify (通知事件对象)
- 19.6.94 Offset (改变电流场单元偏移量)
- 19.6.95 ObjectType (获取对象类型)
- 19.6.96 One (常量1个整数)
- 19.6.97 Ones (常数1些整数)
- 19.6.98 OperationRegion (声明操作区域)
- 19.6.99 Or (整数按位或)
- 19.6.100 Package (声明包对象)
- 19.6.101 Pin 配置
- 19.6.102 Pin 功能
- 19.6.103 Pin 组
- 19.6.104 Pin 组配置
- 19.6.105 Pin 组功能
- 19.6.106 PowerResource (声名电力资源)
- 19.6.107 Printf (创建并存储格式化的字符串)
- 19.6.108 Processor (生命处理器)
- 19.6.109 QWordIO (QWord IO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110 QWordMemory (内存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111 QWordSpace (QWord空间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112 RawDataBuffer
- 19.6.113 RefOf (创建对象引用)
- 19.6.114 Register (通用寄存器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115 Release (释放互斥同步对象)
- 19.6.116 Reset (重置事件同步对象)
- 19.6.117 ResourceTemplate (资源到缓冲区的转换宏)
- 19.6.118 Return (从方法执行中返回)
- 19.6.119 Revision (常量修正整数)
- 19.6.120 Scope (打开命名作用域)
- 19.6.121 ShiftLeft (整数左移)
- 19.6.122 ShiftRight (整数右移)
- 19.6.123 Signal (发送同步事件信号)
- 19.6.124 SizeOf (获取数据对象大小)
- 19.6.125 Sleep (毫秒的睡眠)
- 19.6.126 SPISerialBusV2 (SPI串行总线连接资源描述符宏(版本2))
- 19.6.127 Stall (停顿一小段时间)
- 19.6.128 StartDependentFn (启动依赖函数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129 StartDependentFnNoPri (启动依赖函数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130 Store (存储对象)
- 19.6.131 Subtract (整数减)
- 19.6.132 Switch (根据表达式选择执行代码)
- 19.6.133 ThermalZone (声明热区)
- 19.6.134 Timer (获取64位定时器值)
- 19.6.135 ToBCD (将整型转换为BCD)
- 19.6.136 ToBuffer (将数据转换为缓冲区)
- 19.6.137 ToDecimalString (将数据转换为十进制字符串)
- 19.6.138 ToHexString (将数据转换为十六进制字符串)
- 19.6.139 ToInteger (将数据转换为整数)
- 19.6.140 ToPLD (创建一个_PLD缓冲对象)
- 19.6.141 ToString (将Buffer转换为字符串)
- 19.6.142 ToUUID (将字符串转换为UUID宏)
- 19.6.143 UARTSerialBusV2 (UART串行总线连接资源描述符版本2宏)
- 19.6.144 Unicode (字符串到Unicode转换宏)
- 19.6.145 VendorLong (长供应商资源描述符)
- 19.6.146 VendorShort (短供应商资源描述符)
- 19.6.147 Wait (等待同步事件)
- 19.6.148 While (有条件的循环)
- 19.6.149 WordBusNumber (字总线号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150 WordIO (Word IO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151 WordSpace (字空间资源描述符宏)
- 19.6.152 XOr (整数按位异或)
- 19.6.153 Zero (零常数整数)
- 20 ACPI机器语言(AML)规范
- 20.1 符号约定
- 20.2 AML 语法定义
- 20.2.1 表和表头编码
- 20.2.2 名称对象编码
- 20.2.3 数据对象编码
- 20.2.4 包长度编码
- 20.2.5 术语对象编码
- 20.2.6 命名空间修饰符对象编码
- 20.2.7 命名对象编码
- 20.2.8 语句操作码编码
- 20.2.9 表达式操作码编码
- 20.2.10 各种对象编码
- 20.2.11 Arg 对象编码
- 20.2.12 本地对象编码
- 20.2.13 调试对象编码
- 20.3 AML 字节流字节值
- 20.4 命名空间中名称的 AML 编码
- 21 ACPI数据表和表定义语言
- 21.1 ACPI 数据表的类型
- 21.2 ACPI 表定义语言规范
- 21.2.1 表定义语言概述 (TDL)
- 21.2.2 TDL 语法规范
- 21.2.3 数据类型
- 21.2.3.1 整型
- 21.2.3.2 整型表达式
- 21.2.3.3 标志
- 21.2.3.4 字符串
- 21.2.3.5 缓冲器
- 21.2.4 编译器自动设置的字段
- 21.2.5 特定段
- 21.2.6 TDL 通用数据类型
- 21.2.7 在 TDL 中定义已知的 ACPI 表
- 21.2.8 在 TDL 中定义未知或新的 ACPI 表
- 21.2.9 表定义语言示例
- 21.2.9.1 ECDT 反汇编器输出
- 21.2.9.2 ECDT 定义及字段注释
- 21.2.10 最小 ECDT 定义
- 21.2.10.1 通用 ACPI 表定义
- Appendix A: 设备类规格
- A-1 概述
- A-2 设备电源状态
- A-2.1 总线电源管理
- A-2.2 显示电源管理
- A-2.3 PCMCIA/PCCARD/CardBus电源管理
- A-2.4 PCI电源管理
- A-2.5 USB电源管理
- A-2.6 设备类
- A-3 默认设备类
- A-3.1 默认电源管理策略
- A-3.2 默认唤醒事件
- A-3.3 默认最小功率能力
- A-4 音频设备类
- A-4.1 音频设备电源状态定义
- A-4.2 音频设备电源管理策略
- A-4.3 音频设备唤醒事件
- A-4.4 音频设备最小功率能力
- A-5 COM 端口设备类
- A-5.1 COM端口电源状态定义
- A-5.2 COM Power电源管理策略
- A-5.3 COM口唤醒事件
- A-5.4 COM端口最小功率能力
- A-6 显示设备类
- A-6.1 显示设备电源状态定义
- A-6.1.1 显示编解码器
- A-6.2 显示设备电源管理策略
- A-6.3 显示设备唤醒事件
- A-6.4 显示设备的最小功率能力
- A-6.5 显示设备性能状态
- A-6.5.1 显示类性能状态的常见要求
- A-6.5.2 全屏显示的性能状态
- A-6.5.3 视频控制器/显示适配器的性能状态
- A-6.1 显示设备电源状态定义
- A-7 输入设备类
- A-7.1 输入设备电源状态定义
- A-7.2 输入设备电源管理策略
- A-7.3 输入设备唤醒事件
- A-7.4 输入设备的最小功率能力
- A-8 调制解调器设备类
- A-8.1 技术概述
- A-8.1.1 传统的连接
- A-8.1.2 Power-Managed连接
- A-8.1.3 主板调制解调器
- A-8.2 Modem设备电源状态定义
- A-8.3 Modem设备电源管理策略
- A-8.4 调制解调器设备唤醒事件
- A-8.5 调制解调器设备最小功率能力
- A-8.1 技术概述
- A-9 网络设备类
- A-9.1 网络设备电源状态定义
- A-9.2 网络设备电源管理策略
- A-9.3 网络设备唤醒事件
- A-9.3.1 链路状态事件
- A-9.3.2 唤醒帧事件
- A-9.4 网络设备的最小功率能力
- A-10 PC 卡控制器设备类
- A-10.1 PC卡控制器设备电源状态定义
- A-10.2 PC卡控制器设备电源管理策略
- A-10.3 PC卡控制器唤醒事件
- A-10.4 PC卡控制器最小功率能力
- A-11 存储设备类别
- A-11.1 存储设备电源状态定义
- A-11.2 存储设备电源管理策略
- A-11.3 存储设备唤醒事件
- A-11.4 存储设备最小功率能力
- Appendix B: 视频扩展
- B-1 显示适配器的 ACPI 扩展:简介
- B-2 视频扩展定义
- B-3 ACPI 命名空间
- B-4 显示特定方法
- B-4.1 _DOS (开启/关闭输出开关)
- B-4.2 _DOD (列举连接到显示适配器的所有设备)
- B-4.3 _ROM (获取ROM数据)
- B-4.4 _GPD (获取开机自检设备)
- B-4.5 _SPD (设置开机自检设备)
- B-4.6 _VPO (视频开机自检选项)
- B-5 显示设备的通知
- B-6 输出设备特定方法
- B-6.1 _ADR (返回此设备的唯一ID)
- B-6.2 _BCL (支持亮度控制级别查询列表)
- B-6.3 _BCM (设置亮度级别)
- B-6.4 _BQC (亮度查询当前级别)
- B-6.5 _DDC (返回此设备的EDID)
- B-6.6 _DCS (返回输出设备的状态)
- B-6.7 _DGS (查询图形状态)
- B-6.8 _DSS (设备设置状态)
- B-7 特定于输出设备的通知
- B-8 关于状态变化的注释
- Appendix C: 弃用的内容
- C-1 描述
- C-2 已弃用的内容列表